贤良港接水亭——妈祖信仰文化之源

2017-01-06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妈祖信仰文化之源
 
  文/牧子
 
  位于莆田市湄州湾北岸山亭镇港里村的西北面约八百米处,有一座小巧玲珑的观音亭名曰“接水亭”,因地处于贤良港的鳌山脚下,又称“鳌层宮”。内祀观音大士和十八罗汉等神明。相传明代曾由居住在周边的吴氏奉祀,故亦俗名“西吴宮”。
 
  接水亭占地约四十多平方米,亭虽小,但也分为前、后两殿。玲珑古朴,典雅大方。传说接水亭的观音大士非常灵验,五代周末,妈祖父母曾在此接水亭祈佛赐子,其神奇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故老相传,此亭地处黄螺湾北段,是湄洲湾大海涨潮时与贤良山,牛头山,剑塘山的山水交汇之处,故命名为接水亭。老一辈人都说,接水亭前原有一条不大宽敞的小道,是旧时通往贤良港古码头的必经之道,亭之右侧还存有一块不知年代的“下马碑”,(此碑在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为挖池塘抗旱而被埋在池塘之中)。旧时兴化州官、县衙官员欲往湄州妈祖庙朝拜,都要在此下马落轿,进入亭内为观音大士上香叩拜,再上马、轿前行。
 
  民国时莆田县党部书记林剑华(原市政协主席林文豪之父)往湄州妈祖庙时坐着四人扛的竹轿,至接水亭前就立即下轿,入亭内进香后再上轿往古码头乘渡。接水前原有一个大池塘,古人说是“龙蛟相汇”之所。池水清澈,笔者孩提时曾与同伴们时常在此池塘内洗澡,在池塘旁通往大沟的周边抓螃蟹、青蛙,沟蝦、泥鳅等稚乐。大沟两旁有山石沏基,沟面约五六米宽,三四米深。老一辈人说,因清初截界,至康熙二十年后复界,黄螺港湾淤积,其时回归贤良港故里的乡亲遂把黄螺港湾辟为良田,人为造就此大沟让海水和山水相汇流通。大沟两旁野草丛生,笔者少时曾顺此大沟放牧牛羊,让它们喂食青草,直至“开元宫”前,再进入“莲麻里"、“牛头山″。至今尚记忆尤新。
 
  一九八九年,莆田市文史专家,资深的妈祖文化研究学者,莆田市文物委员林祖韩先生和原莆田县文博馆俞玉麟先生等多批专家先后考察了贤良港接水亭,并予以很高的肯定和评价。他们认为:从接水亭的外观造型、构建特征,及地形、地貌与民间传说的妈祖父母“求佛赐子”的故事相吻合。一九九O年元旦,由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妈祖聖跡"(该书还慎重地盖上湄州妈祖庙珍藏的所谓的“御赐金印”,并授权于美国公司全世界发行)。画册中多页刊载了“接水亭“的庙貌和传奇故事的画面,由此可见豹斑。
 
  2011年3月,中国知名的民俗文化专家、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教授,福建师大博士生导师叶明生陪同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先生和国内外以及海峡两岸的知名妈祖文化专家和学者,一行二十多人考察了贤良港接水亭,专家学者们对接水亭与贤良港的妈祖信仰历史文化予以一致的肯定和好评。贤良港是妈祖诞生地,是福建省级的历史文化名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笔者认为:各级领导和村民都必须有“文物不可再生”的意识,莆田市相关部门应继续整理、挖掘港里历史文化名村的妈祖文化和“海丝"文化的历史遗迹,加以保护,留住记忆。让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