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5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天下妈祖,祖在莆田
□林劲松
天下妈祖,祖在莆田,这一来之不易的光荣历史一定要珍惜,切不可忘乎所以。
首先是因为妈祖只有一个,姓林名默,莆田九牧林六房林蕴之七世孙。曾祖父林保吉,官后周统军兵马司,后弃官归隐,到忠门贤良港定居;祖父林孚,官福建总管;父亲惟慤,官都巡检。妈祖(林默)诞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逝世。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
妈祖小时候受到良好的忠烈家风教育,勤奋好学,知书达礼,能文能武,熟悉水性,通晓天文,研习医理,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长大后,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为乡亲排忧解难,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世人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由于她一生为人做好事,富有无私奉献精神,所以,林默离开人世后,在她的出生地贤良港、羽化地湄洲屿和她的世居地为她立祠奉祀,尊称她为“妈祖”。
妈祖的生平说明,在莆田,妈祖只有一个,她的祖家在莆田西天尾镇龙山村。在这里,有九牧祖祠,有北洋平原著名的妈祖活动中心——西山宫妈祖庙。
其次,宣传莆田、美化莆田的需要。凡是郡城管辖的地方,只要他是历史名人,祖籍两个字“莆田”,而不论区县和乡镇。例如说妈祖老祖宗家在莆田,那么忠门镇、西天尾镇等,也就不会去进行不必要论战。
旧莆田四中校园里有座忠烈祠,是莆田九牧林六房祖祠。据记载,因为妈祖是林蕴的七世孙,所以过去每年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妈祖信徒都要把妈祖神像从贤良港、湄洲妈祖庙接驾回忠烈祠祭祖。与此同时,海内外妈祖信徒朝拜团仪仗队也要先到忠烈祠谒祖,后到忠门的出生地和羽化地祭拜妈祖。这是因为百善孝为先,尊敬祖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妈祖虽然高贵无比,封号天妃天后,却也要饮水思源,认祖,感谢忠烈家风,孝敬忠烈公。这样做,莆田实际上成了妈祖信徒的圣地。遗憾的是,这座祖祠却在文革后期被毁做操场。
那时的郡守县令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了好几天,以后才恍然大悟。特别是有关方面,既要学会宣传莆田,美化莆田,也要学会让天下妈祖信徒都来宣传莆田,美化莆田,介绍莆田妈祖信仰的丰富经验,做好祭祖、谒祖文章。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状况直接关系社会安定与否。妈祖受历朝褒封,连她的老祖宗林蕴也脸上有光。这样做,显然是在唤醒人们对子弟教育的重视。“不能治家,焉能治国?”特别是远方来的仪仗队,他们来莆的目的,就是想取回真经,以便回去报效祖国和人民,这个活动对他们来说,意义更加重大。这样做就是这么简单:以妈祖为榜样,重视家庭和睦,孝敬祖宗,人人富有自律精神。
在今天,忠烈祠被毁了,不存在了。但是九牧祖祠还在,仍然可以继续做祭祖、谒祖这篇文章,每年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妈祖信徒都要把妈祖神像从贤良港祖祠、湄洲妈祖庙接驾回九牧祖祠祭祖。与此同时,海内外妈祖信徒朝拜团仪仗队也要先到九牧祖祠谒祖,后到忠门的出生地和羽化地祭拜妈祖。——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九牧祖祠在西天尾镇龙山村,那里妈祖庙叫西山宫,是北洋平原著名的妈祖信仰活动中心。让天下妈祖去西天尾镇龙山村认祖,更是应该的。在唐代,林披九个儿子都做了刺史级的官,史称九牧林,妈祖的老家就是那么出色的。这样做,都是为了宣传莆田,美化莆田。
其三,莆田妈祖信仰的经验值得推广。这是因为莆田既培育了妈祖,又神化了妈祖,一个郡三个县无不加入了神化妈祖的行列。在这里,由于长期坚持学习妈祖优秀品质,所以,那时吾郡士农工商全面发展,名列福建甚至全国前列。你说那时莆田人厉害不厉害?有这样的好祖宗,天下妈祖信众该不该去认识?拙作《培育妈祖与神化妈祖》专门介绍妈祖祖家事情,一个月有4万7千人次阅读量。有这么多网友关注这件事,我十分高兴。
转载自《莆田文化网》有删节 妈祖家世推论
■蔡天新
关于妈祖的家世,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莆田九牧林后裔,于宋建隆元年(960)诞生,宋雍熙四年(987)羽化。但对妈祖父亲名字却有多个版本,如南宋仙游知县黄岩孙编撰的《仙溪志》称妈祖父亲为林愿;明代李贤、彭时等编写的《大明统一志》和黄仲昭修撰的《八闽通志》则称妈祖为林孚之第六女。而清乾隆举人、惠安县教谕林清标(莆田九牧林后裔)考证莆阳林氏族谱,结合家乘和民间传说,推论林默(妈祖)为林惟慤之六女。同时,林清标据此编撰一部《天后志》,对林默父亲和诞生地做了考据结论,并呈报清朝廷敕封,得名《敕封天后志 上·下》两卷。
考《闽林大综谱》,林茂(官右丞)于隋朝开皇二年(582)由晋安(福州)迁入莆田西天尾北螺村。初唐,闽林后裔十六世孙林披迁居西天尾澄渚村。又据《莆阳林氏族谱》载,林披生九子,皆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其第六子林蕴,生林愿,林愿生林圉,林圉生林保安(后迁居忠门)和林保吉(后迁居黄螺港),林保吉生林孚,林孚生林惟慤,林惟慤生一男六女,六女为林默即妈祖。
可见,如果妈祖为九牧林后裔,若按《仙溪志》称妈祖父亲为林愿,那么妈祖应出生于唐中;若按《八闽通志》称妈祖为林孚之第六女,那么妈祖应出生于唐末或五代十国。因此,妈祖只能为林惟慤之女,才有可能出生于北宋初。从这一点说,林清标依据家乘编撰的《敕封天后志》,是最接近历史真相。
据此推论,如果妈祖林默为林愿之女,其诞生地应为西天尾;如果妈祖为林孚或林惟慤之女则诞生地应为贤良港(今港里)。因为,无论是林愿,还是林孚或者林惟慤,均没有在湄洲屿居住过。
典籍是妈祖文化的脊梁
■金文亨 陈金海
典籍是妈祖信仰薪火传承的记载。千百年来,有关妈祖文化活动的史料浩如烟海,唯典籍才延续千年。这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妈祖文化传承发展的遗产,是妈祖文化的脊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妈祖信仰在莆田民间产生后,引起了官方和文人的重视。一些帝王、大臣,包括许多文人以妈祖传说故事,妈祖庙宇兴建和祭祀活动为主要依据,敕赐褒封,下令祭祀,颁布祭文,题赠匾额;修国史、编方志,撰专著,写诗赋、庙记、对联,绘制画集图表等林林总总,数以千万计,既肯定了妈祖信仰,又推动了由莆田向全国和世界传播,成为全国性的海神。
现存有关妈祖典籍,有宋元两代的,还有明清两代的。其中有正史如《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记载妈祖的,有帝王实录《明太宗实录》、《清圣祖实录》、《清高宗实录》、《清仁宗实录》、《清宣宗实录》、《清文宗实录》、《清穆宗实录》、《清德宗实录》记载妈祖的,有史学著作如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清乾隆敕撰《续通志》、《文献通考》和明天顺《大明一统志》、清乾隆和嘉庆《大清一统志》以及明、清诸会典,如吴任臣《十国春秋》、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还有众多的省志、府志、县志也记录记载妈祖的事实;又有外交使臣实录,如明陈侃《使琉球录》、明肖崇业《使琉球录》、清汪楫《使琉球杂录》、清林麟焻《使琉球录》、清周煌《琉球国志略》记载妈祖。还有历代名人大量诗文记载妈祖的,如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宋洪迈《夷坚志》、元虞集《道园学古录》、明丘濬《丘文庄公集》、汤显祖《玉茗堂诗》记载妈祖的,以及航海家郑和、名将施琅等撰写的碑文。专著记载妈祖的,如清乾隆林清标的《敕封天后志》以及民国时顾颉刚著的《天后》等等。另外,还有明清一些关于妈祖民间传说故事辑录,如明吴还初编《天妃娘妈传》、清林有胜编《天后显圣录》、清李存默编《宏仁普济天后圣母经忏》、清梁九图题本《天后圣母圣迹图志》、清许叶珍绘制《天上圣母事迹图志》等等。在这些典籍中,以刘克庄的诗文,郑和的《通番事迹之记》、《天妃之神灵应记》,施琅的《师泉井记》、《靖台碑》和林清标《敕封天后志》影响最大。是妈祖文化的脊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现、当代,研究妈祖的文论专著也特别多,能否成为典籍,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评判。
天后祖祠碑刻透露重要信息
■潘真进
一、追溯祖祠历史。原来的天后祠并祀天后祖先。迁界期间,族人把天后宝像及先代神主寄奉涵江天妃宫;复界时祠已圮。林麟焻倡捐重建两座,迎回天后宝像及先代神主祀奉。康熙五十九年(1720)皇帝命该地方官春秋二祭,编入祀典,本来年间均就贤良港祖祠致祭,却因官方为了便利在城中文峰宫致祭,港里的天后祖祠又被冷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