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诞生地景区一日游,全程无门票

2020-04-30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湄洲湾北岸贤良港妈祖诞生地3A旅游景区,包括天后祖祠、妈祖故居、天后圣殿、祖祠山公园、授符井、昊曦宫、新兴宫,以及附近的灵慈东宫、灵慈西宫和妈祖阁等等,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妈祖文化旅游景点、景观。

  打开导航,搜“妈祖诞生地景区”,一键搞定。


 
 
  不单单“五一”节,每个周末,均可尽兴一日游,全程无门票。
  可自驾,可骑行,可公交;
  开导航,搜景点,可速达。
  追暮春,恋早夏;游一路,爽一周。
 
妈祖诞生地3A旅游景区简介


天后祖祠
 
 
  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妈祖文化元素具有唯一性。

  天下妈祖宫庙千万座,天后祖祠独一座。

  天后祖祠座北朝南,始建于宋;原为林氏宗祠,由照壁、山门、拜亭、正殿、后殿五大建筑组成,整体风格古朴、典雅,额称“敕封天后祠”。正殿供奉妈祖坐像,木雕,软身,据《敕封天后志》载:“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后殿照壁刻有明代太子少保刑部尚书林俊撰写的《族范》,规范林姓子孙忠孝仁慈博爱家风。后殿供奉妈祖父母像及其先代祖先牌位,额称“林氏宗祠”,世人尊称“天后祖祠”。

  天后祖祠几经兴毁,历经千年沧桑。

  明永乐十九年(1421)祖祠损坏,地方官奏表,朝廷内官奉旨赴港整修致祭,体现了朝廷对妈祖,对贤良港妈祖祖祠体恤与重视。

  清顺治十八年(1661)莆田沿海截界清野,贤良港信众为避灾祸,将妈祖宝像及林氏先祖牌位寄奉涵江霞徐天妃宫,历时20年之久。

  康熙二十年(1681)复界,祖祠已毁,裔侄孙林麟焻发起重建。是年告竣,港人要迎回妈祖宝像,涵江霞徐信众拒之。因意见相左,一个要留,一个要请,后双方同意在妈祖像前请筊卜杯,贤良港人得九十九圣筊杯,涵江人遂具船礼送宝像返贤良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妈祖敕封天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天后祖祠受风吹蚁蚀,瓦漏墙倾,由时任台湾凤山县教谕林霈在台湾发起募捐,相地于祠址后山重建,同年九月告竣。 

  乾隆五十三年(1788)圣旨谕天后本籍祠宇,令地方官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载入国家祭典。

  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破“四旧”。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天后祖祠毁坏严重,妈祖宝像赖林族村妪抢救,先藏于阁楼破旧家杂中,后东移西藏,才得于幸存。

  1984年港人集资按原式重建,历时四年。于1988年2月2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天后祖祠告竣大典。

  1989年,莆田县公示天后祖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天后祖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八闽名祠”称号。

  天后祖祠内现存有诸多文物。宋代软身妈祖像是镇祠之宝。还有明、清 “历代褒封徽号碑刻”、“重修天后祖祠记碑刻”、“奉旨春秋谕祭牌”及清乾隆版的《敕封天后志》上、下两卷,专家说:该志书是研究妈祖文化最权威的文献。祠内还保存有香炉、龙案、龙烛、花斗、果盒、馔盒、起马牌、清道旗、警跸牌等等妈祖祭祀信俗实物。
 
 
 
妈祖故居
 
 
  妈祖故居坐北朝南,背山面海,依山就势,层层升高,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是典型的宋代莆田传统官宦宅院“三进结构”,一进为院门,二进为三间厢,三进为五间厢,回廊。宋建隆元年(960)林默就诞生在这座林家大院里。后人称之为妈祖故居。

  宋、元时妈祖故居有过多次修建,明末清初尚有书亭、梳妆楼、后花园等遗址。清初朝廷推行“截界”政策,妈祖故居和莆田沿海“界外”民居一起被焚毁,复界后一直未复建。现存建筑为公元2001年6月15日(农历闰四月二十四日)由台湾妈祖联谊会18家妈祖庙筹资重建,2002年6月26日(农历五月十六)竣工。复建后的妈祖故居仿宋式,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保持了宋代莆田官宦宅第建筑风格和特色。故居大门两侧墙体嵌着一对方形连础石柱是宋代遗留的故居实物,弥足珍贵。
 
 
天后圣殿
 
 
  天后圣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約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90平方米,由印尼华侨黄秀卿女士梦中受妈祖所示,要她及其妹妹、妹夫在妈祖诞生地贤良港捐资倡建天后圣殿。2011年农历三月廿三奠基,2012年6月底正式动工。开挖地基时,一千多平方米范围内惊现色彩缤纷的五色土,进一步佐证史籍记载妈祖诞生时“地变而紫”现象。这种举世罕见的现象经各类媒体报道后,引起巨大反响。广大妈祖信众、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在外乡亲纷纷慷慨解囊,北京、重庆、厦门、云南等地的莆田商会也积极响应,共襄盛举,认捐总额达数千万元。

  2013年1月21日(农历龙年十二月初十)上午,隆重举行天后圣殿上梁仪式。该日天空灰蒙阴沉,天后祖祠董事会董事长林自弟宣布上梁仪式开始,顿时鞭炮齐呜,锣鼓喧天,天空忽然云开雾散,天气晴朗。人们揭开大梁上红布,起重机徐徐将大梁送上顶端,安放在两墻最上部,一霎那间,红日冲破云雾,光芒四射。人们情不自禁地将眼光转向五彩缤纷的天空,纷纷合掌凝视。当大梁安放完毕,天空云雾又聚笼一起,笼罩大地。此时此刻,人们无不惊诧,无不感到神奇。

  天后圣殿三重檐,悬山式,殿宇高大雄伟。圣殿内妈祖圣像由130立方米上品楠木雕成,像高6.06米,头戴冕旒,安坐九龙椅上,双手秉持玉圭,神情和悦慈祥,透露着威仪肃穆。圣殿东西外墙嵌石刻壁画,共24幅妈祖传说故事。2015年12月31日天后圣殿隆重举行开光典礼,台湾星云大师为天后圣殿题匾。
 
 
祖祠山公园


  祖祠山原名洞山,洞山南麓是贤良港九牧林上厝林(上林)的聚居地;

  洞山不高,然有一个神奇的传说;2009年,辟为贤良港祖祠山公园。

  祖祠山公园的地标性建筑就是那尊青年“林默——妈祖”石雕像。

  这尊石雕像高15﹒13米,屿立在祖祠山公园之巅,俯视湄洲岛,凝望妈祖城。

  该石雕像于2010年5月6日举行开光仪式,张克辉、林兆枢、蔡尔申、林素钦等为贤良港青年妈祖石雕像揭幕剪彩。

 
 
 
  林默妈祖石雕像由洁白无瑕的花岗岩组成,象征妈祖品质圣洁高贵。基座为正方型,上部边长960厘米,寓意妈祖生于公元960年;底部周长987厘米,象征妈祖于987年羽化升天。其中底座高3﹒23米,寓意妈祖三月廿三诞生。像高9﹒9米,寓意妈祖于九月初九升天。石雕像为青年妈祖形像,头顶发髻,身穿长裙,外着披肩,衣纹线条细腻生动,面部表情刻画细致入微,双目平视远方,面露微笑,丰满圆润,端庄秀丽,品性高贵。

  沿祖祠山公园东边拾阶而下,距妈祖故居、天后祖祠百米处,有一口宋代古井,传说是妈祖少年“窥井得符”后变得神通广大的“授符井”。井旁有“咸淳丙寅八月庚辰石匠游进”疏浚该井石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口历经千年的古井,至今井水依然清冽甘甜,被称为“圣水”,常有来此游览的善男信女情不自禁取水品尝。


 
祖祠山下授符井 
   文 / 图   林 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