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学者说妈祖】之三

2019-11-23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刘克庄诗歌中妈祖信俗元素探析

【导语】

  刘克庄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莆田诗人。他的诗作《白湖庙二十韵》,起句以“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令身处妈祖文化滥觞之地的莆田人,格外看重。
  那么,他这首诗中描述了哪些妈祖活动内容?表现哪些妈祖信俗元素?“瓣香起湄洲”,“瓣香”是什么意思?“湄洲”之古今地域概念怎样?下面,我们做一些探析。


刘克庄石雕像

一、白湖庙的来龙去脉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他的文学成就突出,是最早用诗歌形式表现妈祖信俗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白湖庙二十韵》是一首怎样的诗?白湖庙又是一座怎样的庙?

  白湖庙全称叫“白湖顺济庙”。那么,“白湖顺济庙”与涵江宁海“圣墩顺济庙”有关系吗?

  原来,莆田涵江宁海圣墩原建有一座神女祠(建造时间不祥)。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给事中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今朝鲜),遭遇飓风,舟八溺七,九死一生。独路允迪所乘之舟安然无恙,舵手李振(莆田宁海人)说他在狂风巨浪中隐约见到桅杆有“红灯引航”,是他祷告求得家乡神女林默前来护佑。路允迪回京奏上,宋徽宗遂于宣和五年(1123)下诏,敇赐宁海圣墩神女祠“顺济”庙额,圣墩神女祠也改称“顺济庙”,或叫“圣墩祖庙”。这是莆田妈祖庙最早得到皇帝敕赐的庙额,也是妈祖林默受宋代朝廷的首次褒封。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圣墩顺济庙”,成就了两个最早涉足妈祖信俗的莆田文人,一个是状元黄公度,一个是特奏名进士廖鹏飞,他们与妈祖一起,千年不朽,流传百世。

  白湖顺济庙座落于今莆田城区阔口玉湖公园内。历史上,白湖曾经是古兴化的渡口,通海,距熙宁桥约200米左右,凡外地货物船运都从白湖渡口进出兴化郡城。据《兴化府志》记载:白湖顺济庙,始建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秋(1157),源于妈祖梦中指点挖掘“甘泉”,拯救当时发生于兴化府的瘟疫。据《敕封天后志》和《天妃显圣录》载: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春(1155),郡大疫,神降白湖李本家指点开凿“圣泉井”,乡人饮甘泉后,疾痊愈,皆欢跃拜谢。后由南宋丞相陈俊卿献地兴建白湖顺济庙,纪念妈祖的神迹。至此,莆田先后有了两座“顺济庙”。一座位于涵江的圣墩顺济庙,一座位于兴化郡城南郊的白湖顺济庙。南宋初期,兴化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白湖顺济庙遂一度成为兴化、闽中妈祖信仰的中心。

  关于白湖顺济庙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会要․礼》。此后,白湖顺济庙的沿革可见于历代诗咏:宋赵师侠《诉衷情·莆中酌献白湖灵惠妃》中云,“白湖宫殿云耸,香火尽虔祈。”形象地描绘了顺济庙当时巍峨迤逦,香火鼎盛。宋刘克庄《白湖庙二十韵》中描绘了白湖庙及庙旁兴化古渡口的繁忙景象和祭拜妈祖信俗的盛况:“轮奂凝宫省,盥荐皆公侯。始盛自全闽,俄遍于齐州”。宋龙图阁大学士陈宓在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云:“今仰白湖香火,几半天下。”足见当时香火鼎盛。除外,历代史书也大量记载了白湖顺济庙的历史沿革和传说故事。据统计,妈祖自宋首次褒封开始,其后十四次敕封,或多或少都与白湖顺济庙有关,足见其地位显赫。元代初期,因抗元名将陈文龙叔侄被害,族人逃难,以至荒废。后将白湖顺济庙迁往城内。白湖顺济庙历经朝代更迭,虽几经荒废、重建,但香火一直不断。
2002年,白湖顺济庙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现已成为玉湖公园重要的文化景观。
 

白湖顺济庙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宁海圣墩顺济庙的建庙时间比白湖顺济庙早,但其知名度不如白湖顺济庙。二、圣墩顺济庙的历史地位很高,是妈祖神迹的发祥地之一。这从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赵师侠的《诉衷情·莆中酌献白湖灵惠妃》以及刘克庄的诗文中均可以读出。值得注意的是,宁海圣墩原有一座建造时间不祥的神女祠,是宋徽宗下诏敇赐宁海圣墩神女祠“顺济”庙额,也就是说,圣墩顺济庙是由圣墩神女祠演变而来的;曾经有学者认为,从妈祖神迹的发祥地而言,圣墩顺济庙才是“妈祖祖庙”。

二、《白湖庙二十韵》妈祖信俗元素探析

  历史上,白湖曾经是兴化郡一个繁华的古渡口,凡外地货物船运,都从白湖渡口进出兴化城,地位十分重要。再加上白湖庙是南宋丞相陈俊卿,为了纪念妈祖拯救瘟疫的神迹,献地兴建,自然是不同凡响。在南宋初期,白湖顺济庙已然成为八闽妈祖信仰的中心。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伟大诗人刘克庄对白湖庙会的热闹情景,对民众热烈而虔诚的祭祀妈祖信俗活动,对“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的壮阔场面,有感而发,写了《白湖庙二十韵》这首诗: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
驾风樯浪舶,翻筋斗千秋。既而大神通,血食羊万头。
封爵遂綦贵,青圭蔽珠旒。轮奂拟宫省,盥荐皆公侯。
始盛自全闽,俄遍于齐州。静如海不波,幽与神为谋。
营卒尝密祷,山越立献囚。岂必如麻姑,撒米人间游。
亦窃笑阿环,种桃儿童价。独于民锡福,能使岁有秋。
每至割获时,稚耄争劝酬。坎坎击社鼓,呜呜缠蛮讴。
常恨孔子没,豳风不见收。君谟与渔仲,亦未尝旁搜。
束皙何人哉,愚欲补前修。缅怀荔台叟,纪述惜未周。
他山岂无石,可以砻且锼。吾老毛颖秃,安能斡万年。” 
此诗一共20句。浅析全诗,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首句以“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统领,开宗明义,表明诗中写的是“灵妃”(妈祖)这个神圣的女子。写她的神灵、神跡、神威滥觞于湄洲。写人们对她的信仰和崇拜。

  第二层,写白湖庙会写诗人在白湖庙会上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写诗人目睹白湖庙会一幅幅热闹的场景,一个个民众虔诚祭祀妈祖的画面;写诗人听到许许多多与神女有关的故事,看到了“旗盖俨中流”的壮阔场面……写宽阔的白湖渡水域;那“驾风”“浪舶”的木船上,插着五颜六色的旗帜;写“血食羊万头”的祭品,写“每至割获时,稚耄争劝酬。坎坎击社鼓,呜呜歌蛮讴”这种男女老少、人神互娱、傩舞笙歌、鼓乐齐鸣的画面。诗人所表现的,正是莆田白湖庙在秋收季节,恰逢白湖庙举行庙会的情景,纪念神女妈祖升天民俗活动的壮阔画面。

  第三层,诗人浮想联翩,仰天诘问:妈祖这个神圣的女子,拯救那么多苦难,神威那么的显赫,有德于民,有功于国为什么蔡襄和郑樵这两位老前辈都没有记述呢?“君谟与渔仲,亦未尝旁搜”?那么,只好“愚欲补前修”了。然而,“吾老毛颖秃,安能斡万年”?

  从这首短短的20句诗中,我们似乎读出了当时白湖庙会那些祭祀妈祖信俗的古老元素;我们似乎也读懂了一个文学家,一个伟大诗人激情澎湃胸襟,和“吾老毛颖秃,安能斡万年”的无奈。
 
  下面,我们把《白湖庙二十韵》诗中一些关键词语作了注释,便于读者对照阅读,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瓣香:佛教语。犹言一瓣香,一炷香。意即点燃一炷香,表达心中对神灵的虔诚、对前贤的崇敬之情。

  出处:宋·陈师道《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里中士大夫往来祠下者,皆伏轼下舆,礼公一瓣香。清《红楼梦》“昨日知老太太仙逝,谨备瓣香至灵前拜奠。”

  巨浸:大水。指大河流,或弥漫无际的大海。

  出处:唐·骆宾王有诗:“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 唐·卫次公 《渭水贯都赋》:“原夫渭者雍之巨浸,都者人之所聚。”《宋史·丰稷传》:“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 孙中山 《建国方略·行易知难》第四章:“倘无罗经以定方向,则汪洋巨浸,水天一色,四顾无涯,谁敢冒险远离海岸,深蹈迷途,而赴不可知之地哉?”
稽天:形容势大。

  出处:《庄子·逍遥游》:“大浸稽天而不溺。”《晋书·后妃传论》:“南风肆狡,扇祸稽天。”《明史·熊明遇传》:“且山东大祲,人相食, 黄河水稽天。”

  旗盖:古代仪仗中的旗与伞。

  血食:指用于祭祀的食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

  青圭:古代礼器。用青玉制成﹐上尖下方。

  蔽:遮盖;挡住。隐藏:蔽匿。

  珠旒:原本是皇冕前后的珠串。常常被用来借指帝王。后来常常被用来比喻似珠饰冕旒之物。

  轮奂:形容屋宇高大众多,美轮美奂。

  盥:古代洗手的器皿。本义:洗手。

  齐州:唐时济南称齐州。宋徽宗执政时升为济南府。

  幽与神为谋:冥冥之中,与天妃女神谋算。

  山越:山越是当时浙江地区越部落占山为王武装势力的统称。

  撒米: 在门口地上撒米,是辟邪用,邻居或街坊某家在办“白事”时用于辟邪。

  种桃:《种桃》是宋代诗人姜特立所作诗词之一。

  稚耄: 儿童和老人。

  劝酬:;指互相劝酒,敬酒。

  坎坎:刚才;方才。

  社鼓:旧时社日祭神所鸣奏的鼓乐。 指社庙内敲的鼓。

  豳风:豳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七篇。这里指莆田当地民歌。

  君谟:蔡襄字君谟。

  渔仲:郑樵字渔仲。

  旁搜:  广泛搜求。

  束皙: 西晋古文字学家、玄学家。

  前修: 前贤。宋·陈亮 《答陈知丞启》:“犹怀晚进,及识前修。”

 

《刘克庄文化研究》

 
 
三、“瓣香起湄洲”辨析

  文学评论家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之所以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因为其艺术表达的极致;诗歌的语言婉转优美,内容高度凝练概括,画面具有音乐的旋律;诗歌会启迪年轻人丰富的想象,安慰老人们留住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待诗歌艺术应有敬畏之心,而不是随心所欲玷污她。刘克庄是伟大的诗人,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来读刘克庄《白湖庙二十韵》这首诗。

  其实,在刘克庄之前,就有黄公度等一些文人墨客,开始用诗歌赞颂妈祖崇拜,描绘庙会习俗。刘克庄《白湖庙二十韵》所记述的,正是莆田白湖庙当时秋收时节,恰逢纪念妈祖升天民俗活动的壮阔画面。一开篇,诗人就告诉读者,他诗中写的是“灵妃”(妈祖)这个女子,写她的神灵、神跡发端于湄洲。接着写白湖庙会,写顺济庙祭祀场景,写民众在秋收时节纪念妈祖升天,写民俗活动的壮阔画面……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就是开头这一句飘逸俊朗、美妙动听、明明白白的诗句,却被一些“专家”解读为:刘克庄在诗中明确说,“妈祖出生在湄洲屿”云云。这不是浅薄,就是故意曲解,玷污了“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甚至还有污名化诗人的嫌疑。
 
  下面,我们从“瓣香”、“湄洲”两个关键词入手,辨析其本义与诗义,以正视听,还原伟大诗人所表达的真实意涵。


1.“瓣香”的本义与诗义

  瓣香一词,原系宗教语。瓣香,犹言一瓣香,一炷香。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这样的情景多用来表示对师承、对神灵的崇敬之情。如宋·陈师道《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曾南丰即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宋·陈若水在《沁园春·寿游侍郎》词中说:“丹心在,尚瓣香岁岁,遥祝尧龄。”(尧龄,典出《史记》卷一,传说尧在位九十八年,寿逾百岁,后人以"尧龄"喻祝帝王长寿之套语。)还有宋·方回《三贤堂移入西湖新书院》诗“湖边莫怪旧祠荒,士女何曾炷瓣香……”

  明代陈继儒在《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写道:“里中士大夫往来祠下者,皆伏轼下舆,礼公一瓣香而退。”

  清·计东在《再与宋牧仲书》道:“乃於郡署旁废圃中,西向设瓣香,流涕再拜而去。”(宋牧仲即宋荦,字牧仲,清代诗人,官至吏部尚书。)

  《红楼梦》第一一四回:“昨日知老太太仙逝,谨备瓣香至灵前拜奠,稍尽微忱。”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二《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郭沫若在《参观刘胡兰纪念馆》赋诗曰:“五洲万国佳儿女,海角天涯献瓣香。”

……

  以上引用这些文献记载,和文人墨客的诗词,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告诉我们: “瓣香”的本义是佛教语,犹言一瓣香,一炷香。而诗义,则是对神灵的崇敬之情,或对师承的敬仰之意。与“出生在”某某地没有半毛关系,八竿子打不着。


2.“湄洲”古今之地域概念


  关于“湄洲”这个地域概念,古代典籍、诗文都出现过。宋·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就清楚表述了“湄洲”与“湄洲屿”地域概念的区别。明代周英、黄仲昭编著的《兴化府志·户纪·山川考·湄洲屿》词条,也清楚记载了“湄洲”与“湄洲屿”地域概念的不同。在当代一些莆田文化研究著作中,也明确指出“湄洲”与“湄洲屿”地域概念的不同。

  比如,许更生在《妈祖研谭考辩》著作中,对“湄洲”概念大小之别作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古往今来,‘湄洲’均有大小概念之别,狭义的湄洲好理解,它仅指湄洲屿而已——古时称鯑山、鯑江。广义的湄洲之地域,涵盖莆田海滨——包括湄洲湾的北岸、秀屿、涵江圣墩等一个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湄洲湾范围。”

  陈容明在《妈祖的出生与出身》一文中指出:“请注意湄洲两个字,人们往往把湄洲、湄洲湾、湄洲岛、湄屿的概念混淆了”。“早在明代,就有人提议以湄洲湾沿岸为地域,在仙游枫亭立湄洲县。近年,更有人提出在秀屿设湄洲市,把湄洲湾的莆田北岸和惠安南岸统一起来,以利于这个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的开发,故宋代史料中的湄洲不应理解为现在狭义的湄洲乡或湄洲屿,而是广义的湄洲。这还可以从元代莆田人洪希文的诗中得到验证:“……平洲远屿天所划,古庙不独夸黄湾;至人何心恋桑梓,如水在地行曲盘。”在这里,洪希文把黄螺港黄湾所处的大陆称作“平洲”(湄洲),把湄洲屿称作‘“远屿”。

  陈天宇在《妈祖诞生地之我见》一文中也指出:台湾《林氏大宗譜》记载:“北宋初北方流民涌入莆田湄洲沿岸,林默造木排渡难民往澎湖定居謀生。从北方流民能涌入’来看,这个湄洲沿岸只能在陆地边沿,而不可能跨海到岛屿上。从这一记载也可得知当年‘湄洲’这一地名并非湄洲岛专用。

  蒋维锬先生在《关于圣墩遗址问题的再商榷》一文中也对“湄洲”地域概念之大小有疑惑,他发出感叹道:“古人为何会把‘湄洲’与‘圣墩宫’联在一起?”“明人费元禄、何乔远等亦认为如此。”然而,有意思的是,蒋维锬先生对古人为何把湄洲与圣墩宫联在一起的“原因何在弄不清楚”,就干脆不弄了,直截了当下了定义:湄洲等于湄洲屿,等于湄洲岛;神女生于湄洲,就是妈祖生于湄洲屿、湄洲岛云云。于是,一些“专家”继承了蒋先生自己都“弄”不清楚的“定义”,导致已被证伪的“定义”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瓣香”的本义是佛教语,犹言一瓣香,一炷香,与出生在某某地没有半毛关系。从古至今,“湄洲”的地域概念均有大小之分。伟大诗人刘克庄《白湖庙二十韵》起句的“湄洲”,是泛指大湄洲概念,而不是专指湄洲屿或湄洲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