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妈祖故里纪事

2018-10-05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初夏,应约到福建莆田参加“妈祖信仰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论坛”。正逢当地举办纪念妈祖诞辰1058年“妈祖回娘家信俗”活动,亲眼看到千余年过去,一个被传为神话的先贤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
  那天一大早,四面八方的人们身着民族盛装,敲锣打鼓,吹笙奏乐,舞着、扭着,欢天喜地地涌向座落在妈祖故里贤良港天后祖祠广场。
  据史书记载,妈祖姓林名默,其始祖是殷纣王的叔父比干,历代仕宦居多,南北朝时有数支迁入福建,其祖父官至福建总管,其父亲任湄洲都巡检。妈祖排行老幺,上有兄妹5人。传说她一出生就与众不同:观音托梦其母亲,降生时“一道红光入室,香气氤氲,观者如堵”,“时港四围之山崩摧”,“至满月,不闻啼声,因名曰默。”妈祖林默自幼聪颖过人,8岁读儒,勤学不辍;后又沉湎道佛,接受高道浮笈,修道学仙,并学佛道普渡众生;擅医术,乐于为人治病;会观察潮汐天气变化,指点航帆;孝老悌长,乐善好施;勇敢无畏,常常冒险于波涛解救危难……28岁因拯救海难“羽化升天”。
  林默升天后,人们怀念她、祭奠她,将她神化,仿佛冥冥中她依然行慈施善,扶人危难,逢凶化吉,有求必应。海难频仍年代,出海人必先祭拜妈祖,据说当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士兵们也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得以劈波斩浪获得胜利。自宋元至清代,历朝皇帝倡善扬义,以净化世风,都乐此不疲褒奖敇封,妈祖有着“天妃”“海神”“天上圣母”“妈娘”等多个尊称。在莆田,有着林姓氏的人很多,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林氏家族也以祖姑为荣,传承善爱孝悌的家风,爱国爱民,好学上进,重义轻利,淳朴自律,旧时出过包括林则徐在内的不少清官和进士。
  参加论坛活动期间,每顿饭吃的都有当地产的海鱼,新鲜好吃。这些鱼有大的、有小的,有红烧的、有清蒸的,各种做法,不一而足。尤其是那种红烧古鱼,肉质好,味道鲜,据说营养价值也蛮高的。还有用新鲜的海螺煲得汤,煞是可口。一打听,这些海货都是饭店从湄洲海上的打渔船上直接选购来的。联想到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买到的鱼远没有莆田的鱼味道鲜美,不由地竟艳羡起远离都市的城镇生活来。
  厦门和泉州的战友知道我来,特意赶到莆田来看我,在打滴出行与他们相会时,一坐到那出租车上,我就发现驾驶室前边张贴着的司机卡片照片旁边,赫然写着“林明明”字样,哦,又是一位林姓兄弟。一种心有灵犀的亲切信任感油然而生。明天我就要结束莆田的活动回京了,何不委托这位年轻的林姓司机帮忙给我买些当地新鲜的海鱼和海螺带回去呢!于是,我就委婉地向林明明提出这一要求。交谈中得知,林明明今年35岁,早年在新疆和田打过工,现在已成家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在一家渔业公司上班,因现在这个季节是捕鱼淡季,已经休班一个来月了。闲暇加入了滴滴出租公司,顺便增加些收入养家。听我想让他帮助买鱼,他先是一怔,解释说自己就是业余加入滴滴出行,并没有开通代购海货等业务。我对他说这是自己临时动议,并承诺不会让他白帮忙的,误工费、汽油钱还是要给的。林明明闻听一脸惊愕的样子,反问我:“您为啥这样信任我呢?”我脱口而出:“就奔着您这个林姓,我就信得过您!”他笑了,爽快地答应一定给我把这事儿办好。
  第二天一大早,我的微信里传来林明明发过来的信息和图片,告诉我他头一天晚上就用电话与熟悉的船老大联系,说有从北京来的尊贵客人要买点鱼带回家去,到了凌晨3点半,他就驱车数十里赶到鱼码头,为我挑选心仪的海货。他把野生的鲈鱼、黄强鱼、古鱼和带鱼、海螺都一一拍成照片、录像短片给我看,以证明是刚出海的新鲜活物。我在微信里看到那鱼都是鲜亮的,腮红红的,颇为诱人……
  上午,林明明将用一个大泡沫箱子封好的鱼和海螺送到了饭店,他说让我打开验证一下。我说不必了。然后他就递过来一张单子,上边是所买几种海货的详细吃法和保管注意事项,还附有渔船上给他出具的购货价格单。我按照单子上的数额给他微信支付,并顺便给他多打过去200元钱作为代劳的酬金,他执意不肯收这跑腿费,说您是北京来的尊贵客人,难得为您服务一次,不能收钱的。我说,若不收钱,我就不能要这鱼了。听我这样说,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连声说谢谢。
  晚上,我在首都机场一下飞机,借着路灯的光亮,看到手机里有一条林明明发来的微信:“马叔叔好!您现在应该到北京了吧?天气炎热,泡沫箱子里的冰块儿挺不了多长时间,回家赶快冰冻起来。您何时还需要这些东西,可随时与我联系,我通过顺丰快递给您寄去!”
  多好的莆田民风!多好的林氏后裔!人生天地间,人品为第一要义。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由良好人品形成的特有家风,如大树健康的根脉,滋润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茁壮成长、繁衍生息。
一千多年前的妈祖林默倘若地下有知,肯定会面向大海笑慰开怀的。
作者:马誉炜
2018.6.15于北京
(作者系军旅作家,少将军衔,笔名马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蝉联四届“长征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