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省级“非遗”:海祭妈祖延续千年

2017-03-21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N海都记者 林养东 文
 
每年九月初九是妈祖为营救海难而献身的纪念日,在这一天,来自海内外妈祖宫庙的代表携虔诚信众,齐聚北岸贤良港“三炷香”海滨,举行隆重的“海祭妈祖”活动,缅怀祖姑行善情怀。记者了解到,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已延续千年,由祠祭,船祭两部组成。相关非遗专家介绍,这一习俗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研究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依据资料。在最新一批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中,贤良港海祭妈祖也名列其中。
2015年起有关部门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由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会负责组织实施,今年,将计划恢复古建筑、古街道等宋代风貌,继续开展大型妈祖文化节,促进海祭习俗的传承和发展。
 
著名良港曾荒废 宋起便有渔民自发海祭
 
贤良港位于莆田市南部的湄洲湾北岸山亭镇。是莆禧千户所一个港湾村落,闻名遐迩的妈祖故里。古称黄螺港,唐贞元间一世祖林蕴应贤良方正科,遂改名“贤良港”,明代称为“莆禧港”。因贤良港面向湄洲屿,处湄洲湾出海口,宋代十分繁华,是渔民捕捞停靠的渔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出入商港,更是秀屿港、吉了港、太平港出海必经之地和莆阳陆地至湄洲岛必经之路。
不过,就这著名良港也曾一度成为荒港。清顺治十二年(1655),朝廷为禁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通往而施行海禁。顺治十八年(1661),“着沿海居民搬入离海二十里内居住”,福建沿海之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及福宁州所属19县沿海都被截为界外。贤良港因迁界而一度成为荒港,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复界,林姓族人才迁回原住地安居。到如今,居住港里村林姓后裔有450多户,人口2500多人,均为妈祖之兄洪毅的后裔。
 
据介绍,秋季是海上飓风多发季节,在商船、渔船常遭不测的年代,渔民将精神寄托于妈祖。自宋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忌日在海边摆起供品,面海进行祭拜妈祖,祈祷航海平安,农渔丰收。至明、清时,逐渐形成贤良港天后祖祠对妈祖春秋祭典的定规习俗即三月廿三举行“春祭——祠祭”,九月初九“秋祭——海祭”。
▲海祭妈祖
 
仪式从凌晨三点起 周边地区也来呈现“万舟朝拜”
 
 
海祭妈祖原是宋代林氏后裔为妈祖忌日的祭典,当地渔民在九月初九自发于海边摆供品,之后港里村十八家有海上谋生的居家各自又将海上船只连在一起共同祭祀,祈求妈祖保佑,海不扬波,寰宇宁静。随着时代传承,明清时改由贤良港天后祖祠主持将忌日祭祀与海上祭祀相融合,扩大到全村,形成共同的祭典仪式。如今,每年也有来自海内外上百家妈祖宫庙的代表携虔诚信众参加海祭。
 

▲向大海洒酒献花
 
海祭妈祖中的祠祭于九月初九凌晨三点起,为妈祖作忌日祭,有道坛祭师多人,行庆净、进表、建坛、请圣、诵经等科仪。
 
 
船祭于上午九点连船举行,主祭者为宗族头首,船老大或礼生,参祭者为港中船民、渔民、商户及本地居民。
 
 
祭仪中对妈祖及圣父母行三跪九叩礼,献供及恭读祭文,祈祷风调雨顺、渔农丰稔、物阜民康。
 
 
莆田及周边地区的所有舟船都会在这一天前来朝拜女海神,构成了万舟朝拜的壮观场景。
 
 
 五年保护计划: 
出版相关书籍、画册 兴建妈祖故事一条街
 
有关非遗专家介绍,“海祭妈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于民俗与民间信仰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妈祖文化为契机,密切闽台关系,而随着妈祖城的崛起,该项目将为莆田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作用。此外,因祭事习俗所保留的大量民间舞蹈、音乐、雕刻、彩饰艺术,对保护民间传统艺术有重要作用。
▲海祭妈祖过程会进行表演,涉及大量民间舞蹈、音乐、彩饰艺术等
 
不过,也有当地老人担心,近年来由于妈祖庙的大量兴建,庙祭妈祖成为祭祀妈祖的主形式,而海祭妈祖习俗渐趋式微,传承人亦渐趋断层,担心若不采取抢救性的保护措施,该俗随时都有消亡之虞。
 
记者了解到,在各方努力下,已挖掘了传统的旧朝廷对妈祖故里颁布的《春秋谕祭》,即“春祭”三月廿三“妈祖回娘家”祭祀习俗和“秋祭”九月初九“海祭妈祖”的民俗活动。此前制定的五年保护计划中,也包括编辑出版《海祭妈祖祭典》等相关的书籍和画册,对青少年开展普及“海祭妈祖”传统习俗在内的乡土教材的教育等。计划在2019年建造妈祖36次朝廷褒封徽号牌坊,兴建妈祖故事一条街等。
 
摄影:王雪玉 林胜奕 林仙久
本文转自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