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8 责任编辑:贤良港 我来说两句
灵慈西宫位于宋古码头西侧,因与灵慈东宫相称,又因宫前有一大片平地,俗称“西宫埕”而得名。该宫原址在贤良港鳌山南面山坡上,毁于清康熙迁界之时。迁界之后,港尾林氏后裔择现址而建,名曰“保安西社”。1998年乡人再次扩建,复名“灵慈西宫”。 在重建灵慈西宫掘基时,乡人从西宫门槛下挖出一对宋瓷小瓶,内有12枚宋代铜钱。专家考证,该宫为宋代建筑,且明代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中也有记载此宫的历史沿革。 西宫后殿的主神龛中供奉妈祖,左神龛为社神尊主明王,右神龛则供奉七星王。该神绿脸,面有七点金星,或称为“七星北斗神”。据说该神是林家祖上渔民于海上捕鱼时从渔网中所得,故供奉于该宫中。前殿正中神龛供奉田公元帅,此神系林氏族人迁界涵江时,常往当地田公元帅庙上香,复界后便将此神迎回港尾。据载,此神专管天庭音乐,且能驱瘟逐疫,因而每年四月初九,田公元帅诞辰之日,村里的“鼓头班社”(吹鼓社)都会前来敬香。 我对灵慈西宫的印象源自那阵阵和鸣的鼓乐之声…… 月夜 夏夜的烦躁,加上从南面徐徐吹来的海风和远处传来悦耳的鼓乐声,催促我迈向这片广阔而和谐的天地。当我穿越两侧热闹而略显拥挤的民居,“西宫埕”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别样的境地:一座石桥横跨两边的堤岸,桥下随潮而涨的海水轻轻涌入蜿蜒的港湾,供着月光,你分不清是一条小溪,还是一道小河。倒流而入的海水和海水轻拍岸堤发出甜美的响声告诉你,你的判断或许是种错误。 当我望见不远处“西宫埕”中正在尽情欢舞的人群,我不由地沿着岸边的大道向他们走去。此时,道路两旁的榕树下早就坐满了人,他们或搬出家中的椅子坐在树下悠然自得地享受清凉;或于鼓乐声中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般地品茗论道;或全家围在一起共享免费的音乐晚餐;或在晚雾中划开“楚河汉界”,运筹帷幄,寻找异样的自得…… 广场中央,劳作一天的妇女们,看不出丝毫的劳累,正尽情地欢舞着,那种专注和认真的劲儿,显得特别神圣。因为,稍有差错,一节音乐过后,同伴们的指责是谁也不敢反驳半句的,只有不尽地虚心采纳。否则,演砸了那责任谁也不敢承担。旁边的孩子们趁着大人们“忙”的时候,在四周玩得更加肆无忌惮。脸上的汗珠是不怕的,估摸着大人们要“收工”了,在榕树下稍微停歇片刻,那满脸的汗珠就会挥发殆尽。 再往前走几步,绕过巍峨的西宫戏楼,便来到古码头的石阶。岸边是一群边抽烟边聊家常的老人,石阶上是正在逐浪嬉戏、追赶虾蟹的小伙伴。阑珊的灯光倒映在水面,折射出粼粼的波光,和远处月光下的波纹交相辉映,大地显得尤为明亮。 海风、波光、港湾、码头、小桥、戏楼……这些美妙的景色和月光下的人们构成一幅渔家夏夜甜美的画卷。我不禁想低吟一曲,和上声声的鼓乐,抒发心中的惬意。 醉花阴·渔家夏夜 轻浪微波戏舟橹,月光披纱伴舞。风抚漫浪铺珠,尽兴归出,喜簇欢歌处。古港胜姑苏,远无喧嚣多质朴。 游梦 灵慈西宫在灯光的照耀下更加金碧辉煌。只见宫顶屋檐飞翘,庄严堂皇,人物服饰栩栩如生,吊栏、横木搭配有序,足见造工巧妙。我虔城地迈过西宫的门槛,前殿两壁上的水彩画维妙维俏,中间神龛田公元帅塑像神态威武。绕过前殿,步入后殿,只见前面的墙壁上记载着历代皇帝对妈祖褒封的年代和封号。这时,一位老者走过来,他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介绍有关朝廷褒封妈祖的经过和史实。我对他渊博的知识深感钦佩。 回首再看殿内,中案两侧威武地站立着四尊陪神,我不解,只好向那位老者请教。他从社神的来历和用途说起,并介绍说:“这四尊文武列圣就是协助社神尊主明王及天上圣母掌管世间的阴阳寿命和记录世人善恶美邪之事。”这些轮回报应之说听来总有几分敬畏,我自然地联想到一句俗语:“举头三尺有神明。” 我恭敬地向老人道别,走出西宫的那一刻,心头只留下满满的敬仰。看看西宫埕中欢舞的人群,我对他们的认真劲儿有了一些更为深刻的认识。我沉思般地坐在堤岸的榕树下,让徐徐的海风尽情地吹拂我的思绪,让阵阵的涛声在心中欢快地荡漾…… 或许是享受一番清凉的美感,或许是听了一番神奇的描述。当晚,我做了一番奇异的梦,我向圣洁的神灵尽陈一番我无悔的善行。那些威武的神明给予我一番善意的肯许。梦中醒来,已是黎明,我从那一刻,矢志践行,做一个无愧天地的男儿。 民风 以后的岁月,我不知多少回来到“西宫埕”,可埕中央的歌舞队换了好几回,有十音八乐、车鼓队、龙灯舞、腰鼓队,还有现代的军乐队。队伍中有的由青年男女组成,有的由少男少女组团,有的由白发老人组合,民俗的、现代的,大有轮番上场的架势,让我这个外乡人一饱眼福,可有时难免有“大跌眼镜”之感。因为我对音律可谓一窍不通,对“1、2、3”组合成的乐谱看起来脑子里就都是一团雾水,可乡野的男女老少演奏起来如行云流水,乐队中哪个人哪个音没按准,一曲下来,他们个个是心知肚明,评论、交流,再练……几番过后,渐趋完美。 十音八乐队中有个少年,十岁左右,掌鼓的,只见他挥舞着鼓锤,铿锵有力,在一群中年男女之间,大将风度十足。细一打听,是从邻村来的,每年到周边村落的人家去“吹鼓头”(当地一种习俗,感谢神恩之意。)都已经赚了不少钱,我不禁对他更添了几分佩服。 十音八乐在我家乡是不曾见过的,我觉的十分好奇,光那些乐器我都陌生。后来,我还知道这十音八乐还可用于婚庆,而且有专门的曲谱和仪式。从古沿袭至今,我是十分有幸欣赏一回,至今令我难忘。从新郎新娘的服饰、花轿和洞房的布置以及闹洞房使用的道具等都是按古制来的,而且整个仪式过程也独具民俗特色,从接新娘、行三拜礼、入洞房、闹洞房、掩房礼都按古例规范的礼仪和乐曲进行。整个仪程下来,有声有色,古朴且具雅趣,端庄却有韵味;和现代的婚礼相比,简约却存隽永。 就“闹洞房”一节来说,在司仪的要求下,新郎得称新娘为“娘子”,新娘称新郎为“相公、郎君”,并在十音八乐队的吹拉弹唱中把两位新人引入各种情节,新人得在司仪的引导下完成一些文雅但有趣味的仪式,博得亲朋好友的开心,从中祈祷百年好合、天长地久。这种传统的婚庆习俗在贤良港及周边村落保留十分完整,也是贤良港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真的,这些民风早已让我大饱眼福了,可是,在西宫埕上还有一项大型聚会,那可会让你大饱“口福”——正月十六晚西宫的“谢神赐福”宴会。当晚,西宫的“福首”和炉下弟子添丁的人家要安排喜宴,请乡亲们到宫前欢聚;近百桌的宴席在埕中央摆开,各家轮流上菜,那场面可想而知。因为平时在外经商的乡亲较多,大家难得相聚,宫里的重大公益活动都在当晚宣布并讨论决定,气氛十分热烈。过后就开席,渔乡的人历来豪爽,席间觥筹交错,呼兄唤友;有商讨事业,共谋发展,有叙叨家常,各抒乡怀……不一而足,其乐融融。 |